【在美生活之學習的轉換】
說實在的,在台灣時就時常聽起別人說,外國學生上課多主動,教學內容多緊湊,台灣學生就是太幸福競爭力比不來(?,奇怪的論點。就趁這個G會記錄一下,目前為止看到雙方對於上課這個概念的差異。
既然都到了所謂的國外了,就稍微了解一下這之間的差異吧,首先要談談所謂的上課,這個概念的差異,過往的上課比較像是由單一講者發言,下面的聽眾負責聽就可以,內容是會要講者負責消化完畢之後才吐出來給聽眾的,也就是說聽眾可以不用好太多腦力的去思考內容,就可以享有知識。
於是就出個作業確認看看你所知道的跟我所說的是否相同,達到驗證的效果。這裡是很明顯存在著一對多的關係。
這幾個禮拜下來,在美國的感受是這樣的,上課時講者與聽眾類似於一個群體的概念,講者負責分享這次的主題,聽眾是參與討論的人,於是聽的過程產生疑惑自然會問,畢竟這是個討論,所以上課期間你沒參與討論,在旁人眼裡幾乎意味著你可能不存在,或是沒心在參與討論,就像平常開會的概念。也因為是分享的概念,講者不會負責消化完才吐出來,而是希望大家一起站在同個基準點上來進行討論,這時候作業的配置就出現了,作業會在你一邊進行討論的時候一邊出現,要完成作業,你就需要有背景知識,然而背景知識是不會全然在課堂中出現的,更多時候是上完課隔幾天就要交出作業。這時候你就知道了,你得提早閱讀以確保你可以跟上大家進度。
總結來說,這可以用東西方社會結構的概念來思考,東方社會結構為一人在上領導,其餘跟上就好,用圖形來表達就是三角形,在討論上往往會淪為一個人做主權,最明顯的例子就是:在小組報告時,總是讓某個愛講話或是說話大聲的人去控制場面,因為你習慣讓別人做決定,久了也失去思考的能力。想想國高中開班會的過程就好。西方社會結構會是個團體,你必須得參與在其中才可以,你不出聲反而覺得你很奇怪,可能會覺得你對於這主題不感興趣之類的吧,我還在了解,但大概的分類是這樣。
附註:上軟工課程時,無聊拍的照片,上起課來常常沒力,內容怎麼看就是名詞,動詞,動名詞,狀態,關係,連接性,那幾個 concept 一直在轉換,只是太多 detail,為了考試還是要稍微記一下X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