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討論與 Presentation」
presentation-說就對了:
在 UGA 上課我注意到一個很奇妙的現象,就是不管是大學部的課程還是研究所課程,在 presentation 上的成績都是有做就給分。不管台上的同學怎麼個表達方式或是投影片再怎麼單純,只要你今天的 topic 有提點到的話,你就有分數,我印象最深刻是有一個印度籍的同學,20分鐘的 presentation,幾乎是每兩張投影片就在那邊喝水,會喝水是因為老師有提點同學們說可以在緊張的時候喝水,可想而知這印度朋友真的緊張到爆。在簡報這部分,跟我在台灣念大學的經驗很不一樣,我記得大學時候,老師可是會對簡報側頭側尾的拆解出個部分進行評論,舉凡是你的顏色,排版,表達方式等,從你站上講台打開投影片的那刻起就都是可以扣分的,我還將得我大學的時候比較嚴苛,那堂課對表現不佳的同學評分評的很低,低到老師後來把評分取消掉了(默,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對不起他們。
他們就是要你學會表達,徹頭徹尾地,後來跟同學聊天才知道,他們小學就有這種儀式存在,在小學時老師要求他們帶家中最喜歡的玩具到學校介紹,也就是說,presentation 對美國人來說應該是相當熟悉的能力才是,當然也有可能大了,依然不夠好,但說就對了。
老師提問-同學回答討論:
在學校上課時,有一次的上課狀況給了我如實的文化衝擊,我會如此有印象,完全是因為在台灣的教育過程當中從未有記憶的體驗。過程是這樣的,記得是在上作業系統(operation system),上到一半時,同學希哩呼嚕地舉手發問了,這時老師想當然耳就慢慢地回答這名同學的疑惑,但我猜是因為老師回答的事情沒有回答到同學的點上,這同學還是面有難色的(哈,老師:這樣懂了嗎?我還是沒很懂,同學困惑地回答,這時坐在教室右後的同學就接著補上,這個東西就是這樣這樣。
這個時刻我很是驚訝,一個我以為只屬於一對一的教學體驗,居然是以不同的方式在這國家運作著,這是我對於課堂在美國的第一個疑惑。對這些人而言,上課跟教課是什麼概念。我很確定使用上課這個中文詞來表達剛剛描述的概念是不夠用的,還在努力尋找比較貼切的字眼。討論,或許會是最為接近的了吧。
整合:
綜合以上兩種情境,大致上可以得到這種感受就是,在美國上課比較接近討論的概念,把人聚在一起的能力是自然的,每個人在討論每個主題時為平等的,這跟東方文化很不同,我們習慣是有個教師負責所以課程內容,目的就是把知道的一滴點不漏地交給聽眾交給學生,台下的學生負責全部吸收就對了,完全的被處於被動位置,西方的話,因為大家屬於參與討論這個主題,台上是有人在指點你方向,如果你有而外的想法當然很好,如果可以,最好是下次統整起來簡報給大家聽,與大家分享,努力的去表達你腦中的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