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留學生活-別忘了呼吸】
TL;DR:發現自己心理素質有異時,請記得做這三件事情,出門,找熟悉的朋友聊天,重新了解問題並解決他。如果發現狀況持續兩週以上,記得找醫生。
在上個禮拜,我發現一直有個念頭盤旋在腦中,怎麼揮都揮不掉,突然出現又突然離開,那是放棄的念頭,一個全身無力,什麼事情都不想去做,管他是作業功課吃飯,你就是不會想去處理,那個瞬間我意識到心理健康出問題了。
那是種怎樣的心理狀態呢,彷彿是你溺水了,然後睜大眼睛想要緊緊抓住飄在眼前的救命繩,手一抓,繩子就從指間滑過,再抓,依舊落空,抓到你放棄,並任由水帶你前往四方,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。這應該就是所謂的憂鬱情緒吧。意識到這狀況出現後,隨後開始尋找關於留學生心裡健康素質的問題,多少了解到是哪幾個層面造成的,一一重新檢視自己最近的狀況。
基本上就是三個元素組合而成的,錢,課業,歸屬感,我覺得不會再多了。錢這個存在感可大可小,在台灣生活時,因為教育制度的關係,很早期就把身邊的同學依照經濟能力分開了,到了大學更是如此,這感受不會太過明顯,你可以使用同溫層的概念去理解,但出了國就是另一回事情了哈,從人生活的基本要素,食衣住行就完全看的出來,住,很簡單,看你是花200還是2000住一個月,那生活方式完全就是天與地;行,看你開的車,基本款五千鎂,還是進階版兩萬鎂;食,一句話概括就是『窮人吃不起健康的食物』,你是要花 2鎂買一罐牛奶,還是 4鎂買一罐牛奶,看財力吧。
課業,美國的課業壓力真的滿重的,一個禮拜“一堂課”就可以有專案要做,小組討論,課後作業一起來,然後是一個禮拜為一個週期,每個都是要你投資上好幾個小時來讀背景知識/整理,然後實作出來,那種不穩定性很煩躁。
多數學生課業跟金錢壓力其實是互相的,要繼續拿獎學金或是學費減免,請你拿出成績跟學校證明,這意味著,你每個禮拜的作業都要保持在好之上,每個禮拜。
最後是歸屬感,這不單單是想家的概念,而是在校園裡你不知道可以找誰談話,找到了也會因語言跟文化關係,聊的不是很順。光是語言就可以擊潰你,出門點餐看不懂上面的購買流程,在小組討論中,別人的話題你跟不上,課堂上,老師的笑點你 get 不到。你雖然存在,但你卻與旁人隔離(這其實跟霸凌很接近)。最後配合前面兩者,累積久了,情緒就容易出問題。這時候誰還管他跳離舒適圈,腦中裝的就是滿滿的回家,回到熟識的環境,充滿習慣的街道,懂你的朋友,就是累了。一想到回家,你會開始問自己:『出國的目的是什麼?花錢自虐?』,接著躊躇不前卡在循環中。這時我才了解出發前學校老師所謂的 safe flight 背後的含義。
這個階段你知道心裡有異時該怎麼做呢?通解就是去找人聊天吧,讓別人知道你現在有困難需要幫忙,自己跟自己打架是很難找出解的,就算有,通常也不會是良方。
最後,重新整理好情緒後,之前面對的問題還是存在,這時候當然是捲起袖子繼續往下做,拖著也只會更大洞。即使生活壓力大,天冷吃不飽,作業寫不完,沒錢去社交,也請你記得呼吸這件事情。大大吸口氣,知道自己還存在這世上,大大吸口氣,舒緩緊繃的身心。
回家充電一下也是個選項,回家的路,說長不長說短不短,就是張機票可解決的事情。